评论 | 坚持“人民性”是中国现代化的方向——八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编者按: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宣言,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

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为引导师生员工进一步深刻领会和把握讲话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核心要义,本网特推出系列评论员文章,邀请校内专家学者结合北大的光荣革命传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十四五”规划和“双一流”建设等,对“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进行解读。

国家现代化是中国的百年梦想。如果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算起,中国现代化进程已经走过180余年。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前的80年里,中国近代仁人志士、政治派别为改良、革新、“建国”而努力求索,先后酝酿和产生了洋务运动(1860—1895)、戊戌变法(1898)、“清末新政”(1901—1911)、辛亥革命(1911)等重大政治革新事件。现在看来,这些重大事件,无论是出于自觉还是被动,都是要努力探索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转型。

1921年,也就是辛亥革命10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作为追寻与探索救亡图存、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之道的中国人的先锋队组织,走过了以党建军、以党立国、以党治国的历程。中国国家现代化经历迷茫、困顿、艰难探索、改革开放之后,目标日益接近,道路更加明确自信。今天,怎样总结国家百年现代化历史?如何解释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经验?这是摆在我们政治学者面前的学术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分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原因,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习总书记的论述阐明了一个基本道理:“人民性”是中国现代化的方向,坚持国家发展的“人民性”是中国现代化成就的重要保障。

国家演进的历史显示,现代国家与传统国家的最大区别在于,国家作为一个具有统辖边界的组织,其公共性和私人性关系的改变。换句话说,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实则是国家的公共属性不断扩展,相应地,国家的“私家属性”或“集团属性”被遏制而不断隐退。比较现代化历史研究表明,现代化国家具有如下特征:(1)国家变成了公共组织,而不再是“私家天下”;(2)国家的统治者变成了人民委托的“代理人”,而不再是家族统治的世袭继承人;(3)国家的政策变成了公共政策,不再是皇帝诏令或利益集团的“霸王条款”。与此相联系,理性官僚角色和组织化的政党取代过去的“皇帝”和“家族”,成为国家统治的执政者。现代国家的构建过程实则是“众利”和“众意”通过实质性整合,转化为“公利”和“公意”的过程,实现这个过程就要求提供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层级聚公利、集民意的制度化渠道。所谓国家的“人民性”就是指国家治理从理念到原则再到制度和机制的一系列确认和安排,以保障人民意志得以表达、集中、整合成为国家(公共)政策和行动以体现绝大多数人利益和意志的特性。

国家作为国民生活的共同体,围绕国民公共生活秩序以及国民关系,特别是国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等问题形成种种制度,这些制度综合起来体现了国家的性质,即政治学中所谓的“国体”问题。现代国家通过不同的路径和方式,不同程度地实现了政治的民主化改造,确立了“人民主权”的国体性质,并要求从制度和政策上保持、维护和发展国家的这一性质。国家的“人民性”从根本上否定“权势集团”和“利益集团”特权利益的合法性,强调国家的“公共性”。国家的“人民性”体现在制度和政策方面,并通过制度和政策的“人民性”和“公共性”得以保障。因此,国家的“人民性”以及制度和政策保障“人民性”的有效性就成为政治发展评估的重要指标,也成为制度和政策改革的重要方向。

中国共产党作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和领导力量,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群众路线、建立最广泛的人民统一战线、贯彻民主集中制,努力维护和实践“人民性”原则。1949年,中国共产党执掌政权以后,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共和国,通过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等一系列制度维护人民当家作主地位,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保证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协同进步;在实现经济起飞之后的新时代,制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聚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并于2015年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五大发展理念,以此指导国家制度和政策改革的走向。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国家事业和改革实践坚持“人民性”在新时代的表达形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把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理念贯彻融入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制度建设的各个方面,形成一套“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制度体系。新时代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就是要通过从严治党、改善党的领导来进一步加强执政党的制度建设;通过推进政府一体化建设,构建“有为政府”“有效政府”和“有限政府”来优化政府治理体系;通过以改善民生为导向,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来改善基层治理状况,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效能转化。正如习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评论 | 一百年来的伟大实践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坐标——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评论 | 一百年 正青春——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评论 | 奋楫扬帆 筑梦强国时代——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评论 | 用发展的硬实力扎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评论 | 青春融入百年风华 一生永献千秋伟业——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评论 | 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六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评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相结合”的深层意蕴——七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