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大图
群贤四方毕至 共话和谐繁荣——国际政要、中外专家学者北京论坛观点集萃
国际政要共话北京论坛
感谢北京论坛长久以来致力于关注文明的和谐。身处全球挑战的时代,我们需要相互理解。通过基于和平、发展的全球价值对话,能够实现这一目标。为此,我们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全人类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感谢北京论坛在如此重要的工作中给联合国以支持。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北京论坛(2018)的视频讲话
北京论坛是一个倡导这种观念的理想平台。她通过汇集世界各地学者,并在讨论中激发新的观点与方法,从而增进相互间的理解与宽容。
——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潘基文致北京论坛(2007)贺信
通过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已经确立了在国际事务中不可撼动的中心位置。因此,坚持规则导向的国际秩序,努力重建适合新局势的世界体系,对中国来说不无裨益。和谐的世界秩序应该建立在我所提到的三大根基之上。我坚信,只有和平与安全,可持续发展和兼容性发展,尊重人权和法制,世界才能迎来和谐。
——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北京论坛2015)
北京论坛把全球的社会领袖和专家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城市化、环境保护及当代的其他挑战,从而协助我们增进理解,为正义事业而团结,以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未来。感谢各位拥护人道主义,为构建一个共同繁荣、共担责任的未来,以及营造一个人类共同拥有的世界而不懈奋斗。
——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北京论坛2013)
我们正面临着历史的机遇,去建立一个子孙后代能够安全生存、享受更好生活的世界。让我们摒弃历史的羁绊,为实现以人权和机遇为标志的共同的未来而努力。
——美国前总统乔治·H·W·布什(北京论坛2005)
我们应当从我们自己的经典和传统中汲取智慧,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通过这样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我们的信仰和我们的文化是如何发展而来的,信仰并不是一个静态的东西,它在不断地演变,不断地发展,正是这种智慧和思想的传承,形成了我们现在的社会。
——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北京论坛2010)
欧亚地区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区域,人才辈出。建设新丝路、重新诠释古代丝绸之路,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有必要以团结协作的精神去推动落实。在中欧合作的背后,是两大古代文明的对话。在受到文明冲突威胁的世界里,中欧之间的协合作用对于促进世界和平有着积极意义。我们对新丝绸之路充满期待,愿中欧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共同走向和谐未来。
——全球合作基金会主席、欧洲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北京论坛2015)
我绝对相信,以合作的方式解决目前的困境是国际社会是否能够掌控相互依赖关系,使之成为全球和平与繁荣的积极力量的试金石。和谐与繁荣的持续,不是通过文明间的对抗能达到的,而是需要所有国际社会成员的坚定的承诺和高度的责任,不仅仅是几个成员的承诺和责任。
——墨西哥合众国前总统埃内斯托·塞迪略(北京论坛2010)
中外专家学者在北京论坛上聚集世界热点,各抒己见
外国学者畅言北京论坛
金融关系的多样化使得上述规则难以制定,难以执行。因此,我们需要不断的研究并保持警惕性,并重新制定规则,来更好地应对金融体的变动。毫无疑问,一旦承诺限制杠杆化水平,就可以执行这一政策,从而限制金融市场的破坏作用。
——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肯尼斯·约瑟夫·阿罗(北京论坛2009)
理解全球文明的本质,其重要性不仅在于使我们正确看待科学与历史,而且还在于让我们避免使用片面、狭隘的方法来应对这个滋生隔离和充斥暴力的世界的挑战。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北京论坛2006)
当我们谈到文化,我们可能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制度、习俗、宗教和信仰体系的演变与发展。信仰体系对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大。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中国一定会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我认为中国还应该更多地向世人展现他是如何取得现有成就的。
——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北京论坛2004)
我对于全球化的根本设想是平衡失衡的世界经济,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包括美国、欧洲国家、日本以及中国,都要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
——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北京论坛2005)
若把历史的发展比作一辆向前行驶的卡车,中国被认为在过去下车了,现在又重新搭上了车。我认为中国的历史发展乘坐的是另一辆车。中国模式并不是西方模式的特例,它是一种不同的模式,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发展道路。
——美国尔湾加州大学教授彭慕兰(北京论坛2008)
如果我们不能知己知彼,如果我们不能像在北京论坛里这样自由讨论,如果我们不在本国以外进行研究和教学,如果我们不对环境所面临的威胁加以控制,如果我们不获取更多的医学知识并懂得如何更好地增进身心健康,我们就不能够取得和谐与繁荣。
——英国皇家历史协会、大英历史学会副主席哈里·托马斯·狄金森(北京论坛2008)
今天的中国要想成为一个富强和谐的社会,就需要重视人文教育,需要让学生明白做人和处世的道理,需要培养更多改造社会、改造观念的“工程师”。
——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柯伟林(北京论坛2007)
我非常喜欢北京论坛的主题。……“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这个论题不仅宽泛而且非常有意思,能让学者们从自己研究的领域出发,讨论具体的问题。……这一副主题同样非常切合总主题,因为多元化不一定意味着不和谐化,它恰恰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和谐。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耶鲁大学教授史景迁(北京论坛2007)
通过跨国界的思想与文化交流来促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培育共同的文化体验和认同,超越民族国家利益,建立国际公民社会,实现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入江昭(北京论坛2006)
我们可以说的是“历史”并不偏向任何一方。我们所有人都可能没有选择到最好的政治策略来实现我们的价值观。当未来回首时,我们可能会对如何从政治的角度而采取行动的错误感到遗憾。由于结果本质上是不可预测的,我们充其量有50%的机会建立我们所希望的世界体系,这既构成了乐观主义的理由,也成为了悲观主义的论据。
——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世界体系”理论创始人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北京论坛2016)
今天,人们正寻求一种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价值,我们可以描述为“同”,即多元文化的共同之处。无论是个体还是机构,都需要对此引起重视。值得注意,“同”并不意味着宗教的“统一”或者文化的“融合”。与之相反,不同宗教和文化的独特性理应被坚守,而任何试图将之统一的倾向都应被避免。
——德国图宾根大学荣休教授,世界伦理基金会创始人、主席孔汉思(北京论坛2012)
所有的伟大思想,包括圣经和儒家思想都经历了很多坎坷——在历史上也被曲解过很多次。然而,这些伟大的思想并不仅仅给了我们谋求财富和权利的方法,最为重要的是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生活本质是最美好的,而这些恰恰是现代化所不能赋予的。
——美国国家人文科学奖章获得者、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荣休教授罗伯特·贝拉(北京论坛2011)
威慑不再能确保和平,只有公正才能维护国与国之间的和平。除了公正的行动及利益的和谐平衡之外,没有其它途径实现世界和平。和平并不意味着消除暴力,而是彰显公正。
——德国图宾根大学荣休教授尤根·莫尔特曼(北京论坛2010)
不论我们依归哪种文明,为了在我们自己中间以及与“他者”之间实现和谐,我们必须培养一种深深植根于我们智慧传统的生命全局观。我们的每一个传统都应该真正地运用它的精神财富为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危机贡献力量,而每一个文明都要为实现这一目标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传统研究基金会主席赛义德·侯赛因·纳瑟(北京论坛2009)
当对这个世界有着不同诠释的人们彼此达成一致时,真理就形成了,所以真理并非开端,它是结束,它是社会对话的产物。
——意大利都灵大学教授、哲学家瓦提姆(北京论坛2005)
如果说西方哲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寻找真理”的话,中国哲学的目的则是完成个人修养的不断提高……“上帝”这个概念既是中国哲学所不需要的,本身又带有“霸权主义”色彩,在这样的情况下,“摆脱上帝”能够保证中西哲学的真正对话。
——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安乐哲(北京论坛2005)
如果我们将东西方哲学家的对话放在一个全球化的环境下来看,似乎唯一能打破僵局的方法便是对话,这个对话需建立在确保人类和谐与繁荣的严格原则的基础上。它不允许一个国家说了算的情况发生。
——伊朗哲学研究所教授、哲学家赛义德·穆罕默德·哈梅内依(北京论坛2005)
差异十分必要。差异之所以必要,因为它在整个世界起着纠正作用。差异是必要的,还因为差异是人类的固有元素,它也是创造力的核心。没有创造力,提高全球福祉的能量将衰竭。差异是必要的,因为保持特性是社会稳定和健康的一个根基。
——牛津大学前校长、大英图书馆前主席克林·卢卡斯(北京论坛2011)
种族纽带是自人类开始思考和探索“公民身份”以来最初的一种隶属关系,这种关系被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群体的团结,从而为之后“公民身份”的产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社会学家内森·格雷泽(北京论坛2007)
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取决于三个主要力量之间的关系:中国、日本和美国。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发展需要这三个国家齐心协力,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
——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义(北京论坛2004)
在我们所身处的世界中,地缘政治的力量有时候就是要让我们分裂,但重新致力于理解、学习、知识和创新则的确又会将我们团结起来。放眼全球,高校、研究机构和主要的都市地区都在以身垂范,阻击和对抗那些有碍于我们集体进步的势力。国际研究合作正是“互信、合作、共享”的一个鼓舞人心的例子。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校长、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梅瑞克·格特勒(北京论坛2016)
中国学者纵论热点问题
农业企业下乡很重要,他们带资本下乡,带技术下乡。为了鼓励更多的农业企业对农业进行投资,今后要从单向城乡一体化(指农民进城)走向双向城乡一体化(指愿意来农村经营的来农村,愿意进城打工的就到城市去),这样,不仅农业生产率会提高,城乡收入差距也会进一步缩小。
——中国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开云app体育 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厉以宁(北京论坛2012)
“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能够让中国有一个更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也可以给中国一个更好的对外环境,并且不仅能够帮助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可以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他们国家工业化、现代的梦想,和发达国家走出当前的困境,展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美好愿景。“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将会带来一种全新的国际和平、发展、共赢的新秩序、新格局。
——开云app体育 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开云app体育 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北京论坛2016)
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推动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驱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战略性调整,进而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才是中国经济实现新的历史跨越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时任开云app体育 副校长刘伟教授(北京论坛2013)
我们所得到最重要的启示是:现代人正在迅速觉醒,依靠明智的伦理抉择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可以为自己绘制出可持续生存的蓝图,并能够谨慎地在21世纪有限的时间内引导自身及其它物种走出瓶颈,保护地球上大部分的生物多样性和争取人类继续过上较好的生活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
——开云app体育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潘文石(北京论坛2010)
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明和文化中,往往会有体现全人类普遍价值的内容。如果这方面的内容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并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和交流,必将大大有助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文明和文化的沟通和互相认同,必将大大有助于推进多元文明之间的和谐和共同繁荣,对于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费孝通先生概括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开云app体育 教授叶朗(北京论坛2007)
跨文化、跨国别、跨制度的国际合作的前提,就是人类的相互信任。既然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那就须臾离不开相互信任。因为互信是联结共同体的纽带,是构成人类共同体的一个基本要素。没有互信,就没有人类的共同体;没有全球互信,就没有全球共同体。信任可以消除相互猜疑,增加国际社会的安全感;信任可以防止对立和冲突,增强国际社会的团结合作;信任可以使大家自觉遵守共同的规则,有利于改善全球的秩序;信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
——开云app体育 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开云app体育 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北京论坛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