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榜样优秀研究生系列报道之田飞龙:法学人的诗性情怀

人物简介:

田飞龙,南京大学法学院2002级本科生,现为开云app体育 法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宪法与国家理论、行政程序法与公众参与,师从著名行政法学家王锡锌教授。他曾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专业学术论文,并在国内多家报刊、电子期刊及学术网站上发表过数十篇法律与社会评论;曾担任开云app体育 法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长、北大法学社社长,筹划和实施“公法的生活化”和“法治与公共政策每周评论”等大型法学学术系列论坛,主创学生专业学术刊物《未名法学》;曾负责开云app体育 第15届挑战杯资助课题并获“特别贡献奖”。他爱好文学阅读和创作,自编诗集《临海听音》和散文集《象牙塔里寻思》。现为“中国公众参与网”和“北大公法网”学术编辑,《青年文化评论》编辑部主任、执行编辑。

<v:imagedata

在人们眼里,法律人的形象往往是理性严肃的,但在田飞龙身上,你会惊奇地发现,法律人也有感性和柔情的一面。在法学世界里指点江山的田飞龙,喜爱用诗歌和散文抒写自己的心声。从苏北农村到北国燕园的成长经历,从南大星湖到北大未名湖的精神跨度,其间饱含了田飞龙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和感性情怀。我们将带你走进田飞龙,走进一个理性法学人的感性世界。

梦想——在田间第一次起飞

初见田飞龙,我们被他身上那种淳朴和坚定的气质所吸引,他说:“我是大地的儿子,深染着大地的情怀。”

田飞龙出生在江苏淮安的一个小村庄。每天在田间穿行,看着大地年复一年春播秋收,小飞龙很早就明白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于是,年少的他,刻苦读书,想让自己的人生在田间起飞。

但,似乎命运要刻意考验一个人的品性。意外降临在初三。作为家里顶梁柱的父亲在一次工地事故中受了重伤。医生说,父亲恐怕再也站不起来了。这件事似晴天霹雳一般,让这个幸福平静的家庭掀起了层层波澜:父亲倒下了,沉重的医疗费,谁来负担?全家没有了经济收入,怎么办?

继续读书,还是辍学?年幼的飞龙面临抉择。最后,田飞龙靠着自己的执著信念和家人的鼎力支持,继续拿起了课本。

他很有感触地回忆那时的情景。医生说父亲至少要住院半年,但为了给家里节省开支,父亲只住了3个月。更令田飞龙感触的是,医生断言父亲将终身瘫痪,但父亲没有向命运屈服,硬是强忍着剧痛坚持锻炼,最奇迹般地重新站了起来。“我的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从他身上我学会了在苦难中坚强。”困境让田飞龙加速成长。他以全县第三名的身份考入县重点高中,而后考取南京大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北大法学院继续深造。

“为什么选择法学?”他笑了笑:“因为正义感!”田飞龙说,在农村中长大的他,目睹了旧体制被打破而新体制还没建立时农民遭受的不公平,那种朦胧而朴素的正义感让他选择了法学。

于是,今日的未名湖畔迎来了一位执著于法学的青年。

成长——敢于暴露自己的贫瘠

采访中,田飞龙递给我们一张简历——本科前三年成绩稳居年级前十,连续三年获得南京大学人民奖学金一等奖,以优异成绩保送北大攻读研究生后,专业课成绩几乎都达到90分。

当问及他是如何学习的时候,他说,“厚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对于法学学习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我也一直循着这样一条路径不懈努力着。”田飞龙充分利用北大的资源优势,通过参加各种讲座、阅读大量经典著作等方式汲取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听讲座,如果光是听而不思考,收获很有限。只有将听讲、提问、交流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这是一个将自己的贫瘠暴露于陌生的人文环境之下的过程,可以让我发现自己的无知,刺激我的思维,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思考。”

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田飞龙的学术实践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 “参加学术实践活动,主要是为了不给自己偷懒的理由。”在他看来,学术是一个过程体系,需要参加各种学术实践,与人打交道,才能理解同龄人,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要学会在法律之外看法律,而不是把自己局限于法律之中”。

法律人往往容易陷入对于法律逻辑的自我迷恋而不能自拔,却忘记了法律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实现自身逻辑,而在于对社会利益的调节和平衡。对此,田飞龙有着独到的认识。“如果只是简单地依附于法律逻辑本身,而缺乏大局意识和人文关怀,那么就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法律人。”他坦言,当初选择法学时,纯朴地认为法律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但随着知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他逐渐认识到,法律作为镶嵌在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并不是无所不能的,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政治道德进行约束,通过伦理准则加以调节,通过公民的责任和行动加以担当。在导师王锡锌教授的指导和影响下,田飞龙更加认识到公众参与对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法律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人。”田飞龙很是看重法律人的人文素养。在他眼中,一个研究法律的学人,不仅仅要考察法律本身,更要深入了解社情民意,了解在法律背后起作用的东西。一个真正的法律人在法律理性之外,更应该具备一种深刻、宽容、温情的人文关怀。“法律的面孔不应该是冰冷、机械的,而应该具有它温情脉脉的一面。”

人生——从未名湖畔再次启航

未名湖记

博雅塔耸拱未名,
石舫湖中多有灵。
天赐寒士逍遥境,
身心常驻不自怜。

这是从田飞龙诗集《临海听音》中摘录的一首小诗。在这个理性的法律人心中,激荡的却是感性的诗意和柔情。如今,田飞龙已经写出了两本自己的集子——诗集《临海听音》和散文集《象牙塔里寻思》。
诗集《临海听音》记录了田飞龙从南京大学的“星湖”到开云app体育 的“未名湖”之间的生命和精神的跨度,集子中的每一首诗都记录着他诗性人生的成长烙印。星湖是他在南京大学求学时宿舍依傍的一汪湖水,也是他诗性人生的起点,这个懂得倾听自己内心声音的男生经常在夜深人静时,独自来到湖边,思人,思家,思国,也思索着自己的人生归属。

“时常回望一下自己走过来的路,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一个人如果能看清自己的历史,将从中收获很多。”一路走来,一路回望,田飞龙以先贤“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不断完善自己。对内心情感的关注使田飞龙身上散发着法律人独特的诗性气质,也使他的成长多了一份力量。“每次遇到困难,我都不会先考虑向别人求助,而是选择向自己的内心寻求帮助。”田飞龙的经历正应了那句箴言——“Within you are so many answers.”这种善于从内心中汲取力量的品质加速了他的成长,也锻造了他自立的精神。

从星湖跨越到了未名湖,用田飞龙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场“精神的跨越”。在星湖,他感到的是伴着孤独的自由,而面对未名,他说自己感到更多的是沉重的责任和宏大的宇宙。“未名——钱穆先生解为未曾命名,也无可命名,”基于对自身局限和不足的清醒认识,未名湖水的深广让田飞龙感到了一种压力。如果说星湖是一个人的惆怅,陷于个人的小悲欢中而自足,那么未名则代表了一种大气,一种家国天下的宏阔视野。从星湖到未名湖,从南大到北大,从一己之小悲欢到家国之大责任,田飞龙开始有意识地“强迫”自己承担更重的责任,在不断的反思和磨练中实现了个人的成长和蜕变。

来到燕园一年有余,田飞龙倚在未名湖畔,对自己的航程有了新的眺望:他打算考取博士,从事宪法方面的研究,用一个学者应有的良知和温情推动法制和社会的进步。他说,他会继续最初的梦想,继续自己钟爱的法律,将来作一名有“独立思考”和“自由品性”的学者。带着大地赐予的诚实、朴素和坚强,田飞龙向着他的目标出发了……(文/陈雨露、李龙军、黄若微、张霁爽)

 

编辑:知秋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