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事悠悠

2007年6月,金庸先生来北大演讲。那天的英杰阳光大厅人山人海,安保措施也极为严格。当时,我在新闻网记者团学术部做学生记者。我料想去采访几乎不可能,便只是去看看热闹。

演讲结束后,金庸先生进入贵宾室休息,当时新闻网的摄影老师刘君扬见我在一旁,便拉我一起进了贵宾室。金庸先生脾性极为亲和,主动问我想了解什么,我就这样突然获得了一个宝贵的专访机会。但我当时却脑袋发懵,什么问题也想不出来,只是尴尬地笑了笑,让君扬老师为我们拍了一张合影。后来,我还洋洋得意地把这张合影发在校内网上炫耀,朋友看到照片后问我采访了哪些问题,我却什么也说不上来。

这件事让我开始明白:做记者写新闻,是一件极为严肃认真的事情,绝不是会见名人和游山玩水,一定要珍惜自己的话语平台。只有在平日里踏踏实实做好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在机会来临时将其牢牢把握住,写出高质量的稿件。

正是因为这次失败的采访经历,我的新闻梦想,在新闻网正式起航。

毫不夸张地讲,在新闻网三年多的日子,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在这里,我度过了人生中最青春的年华,经历了太多的故事。可以讲,我在北大的几乎所有记忆,都与新闻网有着密切的关联。这是一段神奇的旅程,2005年8月末的某一天,当我经五四路初次踏入这座校园的时候,绝不曾想到自己走出燕园时竟会成为一名记者。

在北大的第一年,我过得极为迷茫困顿。我自幼喜欢文史,却在高中阴差阳错地学了理科,又阴差阳错地考入了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在这个环境里,我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兴趣特长完全被压抑了,不足之处则暴露无遗。在现实生活中碌碌无为的我把网络当作了避风港,在BBS的“陇上人家”版上认识了一帮老乡,整天和他们灌水聊天,以此逃避现实中的不如意。“陇上人家”版当时的“版大”邱璟旻师兄观察到了我的困恼,在他的推荐下,我在大二开学时加入了这个给他留下美好回忆的组织——新闻网记者团。

当时的我,对什么是新闻,对什么是记者,只有丁点模糊的理解。在北大,学生们能够见到的政治家、企业家、学术大师、文化娱乐名人,可谓多如牛毛。我当时肤浅地以为,做记者,就是见见名人,记录下他们的行踪和言论。

我清楚地记得,加入记者团后采写的第一篇稿件,是写光华管理学院的一个公益组织“润灵计划”。以现在的标准来看,那篇稿件简直不忍卒读,采访过程也极其业余——我甚至忘了问采访对象的名字,事后又打电话问她。但这依然是我大学生涯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看到这篇文章挂在北大首页的那一刻,是我上大学后第一次真正拥有成就感。

但这种成就感并未持续太久。而且记者团里历来都是女生多、男生少,文科生多、理科生少,我作为一个理科男生,便显得十分另类。加之信科的课业号称全校最重,我既无兴趣也不擅长,整日疲于应付,便错过了许多采访机会。一个学期下来,我只写了两篇稿件。

令我意外的是,尽管自我感觉是个“边缘人”,但在大二下学期,我却被任命为学术部副部长。这要感谢当时的两位部长张生明和李欣的举荐。这对我无疑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加之当时已经下定决心转到自己喜欢的中文系,我便把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到新闻采写上。最投入的时候,我一个星期就写了12篇稿件,各位老师称我是“疯狂成长”。

之后,我从微电子系正式转入中文系,渐渐地把生活的罗盘握在了自己的手中,生活变得充实而有目标。经过全员选举,我成为了新闻网记者团历史上第一位“民选团长”。再后来,我多次代表新闻网记者团参加由中国青年报社发起成立的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各项活动,并当选为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执行主席。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逐渐地对媒体行业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愈发清晰笃定。进入新闻网前的十多年间,我从未想过今后要成为一名记者,但在新闻网的几年间手脑并举,方识此间乾坤之大。尽管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写的大部分稿件水平都很差;当时的很多行为,也颇有些年少轻狂,但是,那种激情、那种投入,却成为了我所沉淀下来的最宝贵的财富。

由于转系的缘故,我在北大读了五年,在新闻网呆了整整四年。太多的经历,太多的感慨,实在难以用言语道明。以后如果有时间和机会,我会用更多的文字去细细回忆在新闻网经历的点点滴滴。

如果非要说在新闻网最重要的收获,我想应该是在这里结识的这些老师,这些朋友。此刻,无数个场景在眼前闪过,能够与你们相识在这座校园,是我一生的幸运。必须要提的一个人是“老潘”。说她是我大学期间的人生导师,亦毫不为过。说得肉麻一点,认识她以后,我才算是理解了什么叫做“人格魅力”。过多的感谢之词,此处按下不表,你的指点提携,我会铭记于心。

如果说在新闻网的日子里有什么遗憾的话,我觉得是读书还是不够多。做一名好记者,所需要的不仅是一腔热血,还要有广泛而扎实的知识储备,这样才会有后劲。毕业后,我自感每天用在读书上的时间或许并不比上学时少,但是各方面的条件和心境,显然不能与上学时相比。

由于已经下定决心在走出校园后从事媒体行业,从大二暑假开始,我便陆续在《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中国青年报》实习,其间还担任《今日中国》、《北京日报》和几家时尚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大四找工作时,我只报考了五六家心仪的单位,全都是媒体。除了这一行,我想不出自己还想干什么。求职过程中,在新闻网的经历显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基本悉数过关。经过慎重的考虑,我最终选择了《中国青年报》。

尽管被分配的不是最心仪的岗位,但我依然选择了这家以理想主义著称的报社。我觉得,梦想终将实现,只是时间问题。感谢北大,感谢新闻网,在这个园子里,在这个集体里,始终保留着一种极其宝贵的品质,那就是毫不吝惜地给每一个充满梦想的年轻人提供一条宽阔的跑道,任其飞奔驰骋。纵然年少,纵然轻狂,但一个少年能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尽情追逐自己的梦想,便已是最大的幸运。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