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4 信息来源: 数学科学学院2002级本科生 张生明
离开学校快两年了,和一些同时毕业的朋友交流起来,他们总有种“学校已经不属于我”,没有了落脚地方的感觉。每到这时,我会想,我还有个“据点”——北大新闻网,而这种细微的感受总能带来些许的自豪感。
和新闻网结缘说起来有些平淡,加入时也没有过多期待,但最终新闻网给予我的却远超过最初的设想。固然是一份美好的记忆,但更重要的是美好记忆背后的东西——一份成长的经历,一份特殊的人生体验,一段生活和一群朋友。
与大师们的对话
一个人如果一辈子做记者,是悲哀的,但如果一辈子没做过记者,就更是悲哀的。杨晓华老师的这句话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在北大这个有强大社会影响力和舆论焦点的地方,这一点更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的母校获得了很多的荣誉和赞赏,同时也承载了太多的误解和偏见。作为北大的学生记者,我们有责任向社会传递母校的真相,北大有那么多可爱的老师、学生和事迹,我们有责任把这些传递给其他人。
于是,我们每天奔忙于各个会议、讲座和活动的现场,用我们的笔触和镜头记录北大的点点滴滴。当回头来看北大新闻网的网页时,你会发现,这是一部北大的历史,而我们是这部历史的记录者,我想这正是我们工作的价值所在。
对我个人而言,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与学术大师、名家教授的对话,这也正是我选择加入学术部的原因。这些教授是北大的脊梁,除去利用新闻网提供的采访平台,鲜有机会能如此近距离、深入地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在讲述他们故事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得到了一次洗礼。
陈十一教授当时是北大工学院院长,国际知名的流体力学专家,记得当时工学院成立伊始,我作为新闻网内为数不多的有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对陈教授进行过多次采访。有一次结束时,陈教授说:“你是我们工学院的老朋友了,很感谢你最近对我们的多次报道,工学院刚刚创建,需要向社会宣传。”我顿时感到一种工作价值被认可的成就感。
王中林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纳米科学专家,杰出的华人科学家,在学术界享有盛誉,对他进行专访,聆听他的求学经历和人生感悟,令我受益颇深。更出乎意料的是,当我把通讯稿发给王教授作修改时,他竟然回复了长长的一封邮件,讲述现在国内学习环境的优越,年轻人前途无量,鼓励我珍惜机会,全方面发展自己,并对我参加新闻网的活动表示了极大的认可。
严文明教授是我国考古学界的泰斗,听老先生娓娓道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考古学历史是莫大的享受。除此之外,北京论坛上与林毅夫教授的交谈、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教授的一面之缘,虽然都很简短,但也足以让人兴奋不已。
每个人都能从新闻网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乐趣,而这份乐趣,也正是激发我们工作热情的动力之一。
新闻网的朋友们
两年的新闻网经历,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认识了一群可爱的朋友。大家都把新闻网作为“据点”,新闻网办公室从红一楼搬到法学楼,再从法学楼搬到南门外,我们的脚步也一直追随着,每天进进出出办公室的络绎不绝,有工作的谈谈稿子,没工作谈谈日常生活,自己有什么新鲜事也喜欢去办公室说说。亲密的友谊总是在共同的工作和生活中建立起来的,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北京论坛上的共同奋战和绍兴之旅的激情挥洒。
一年一度的北京论坛是新闻网记者团锻炼队伍的最好时机。时间短、任务重,两三天时间要发上百篇稿件,人均十几篇,而且学术领域涉及广泛,专业性强,加之语言困难,所以每次都是高强度的工作。白天奔波于各个会场,寻找机会进行采访,晚上回到办公室熬夜奋战,发稿不辍。即便如此,每个参加的人都那样兴奋和投入,把自己的沟通能力、文字创意、工作效率和团队合作发挥到极致。经过这样一场“奋战”,即使是刚加入的新同志也迅速和大家打成一片。我对参加的两次北京论坛报道都记忆犹新。
绍兴的暑期实践之旅永远是大学里最美好的回忆。我们是带着考察任务去的,但对参加的所有人来说,收获的都远远超过了一篇考察报告。元培像前的献礼凭吊,兰亭里的曲水流觞,沈园诗壁前缅怀古人的爱情佳话,百草园里追寻鲁迅的童年足迹,白天品味江南水色,晚上大家聚在一起畅谈感受。通过走访企业、深入车间、和当地企业家交谈,我们也圆满地完成了考察任务。时至今日,我还会不时翻出当时的照片,回忆一幕幕美好的场景。
新闻网的朋友们已经变成了我生活圈子的一部分。那时的朋友们现在大都已经工作,可能几个月不见一面,但聚首时那份默契却与日俱增。偶尔回到学校,也总会想来办公室坐坐。
我的成长
作为一个整天与数字、程序、论文打交道的理科生,在沟通、语言、文字方面总是缺乏锻炼机会,新闻网恰好给了我这样一个平台。从最初的生涩文字到后来能够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成长。在新闻网两年,从加入学术部负责理工科方面的报道,到担任学术部部长,再到后来通过竞选有幸获任记者团副团长,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挑战。
新闻记者的经历所培养的素质对我现在的工作也大有裨益。作为金融行业的研究人员,我经常到上市公司调研,和公司管理层、核心技术人员交谈,获取有用的信息,然后写成研究报告,供客户参考。在此过程中,如何聆听别人的观点?如何通过提问引导别人讲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何通过最简洁的表述来传达全面和有用的信息?我时常感到新闻记者的经历对我潜移默化的帮助。我在新闻网收获了很多,相信师弟师妹们会收获更多。在北大新闻网十岁生日之际,祝愿我们共同的家和所有的兄弟姐妹们都有更美好的明天!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