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4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
文字:董强| 编辑:燕元 |在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有一个现象曾令翻译工作者沮丧、令旁观者雀跃:机器已经可以通过“深度学习”不断提高智能。人们预测:正如阿尔法狗能够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有一天,人工智能通过不断地“深度学习”,也可以完成高质量翻译工作。姑且不论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完成高水平翻译,我想就“深度学习”提出一些思考。
译者需进行“深度学习”
作为译者,人——而非机器——也需要“深度学习”。译者往往被想象成静止的、具有固定“水平”的人。我的意见是:正相反。译者的每次翻译都是一次挑战,一种自我提升,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这是翻译的美妙之处,也是翻译更接近手工艺者和艺术家的地方,超出理论可以统领的范围。
这便涉及对译者的定义,即一名译者需具备何种素质?
10余年前,我受委托将《论语》翻译成法语。之前,我翻译了《李白诗选》,曾作为国礼送给法国总统。但完整翻译《论语》对我来说依然是非常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渐渐明白了译者“深度学习”的必要性。
关于汉语,外国人中流传着一个美好的“神话”:汉语保存完好,逾千年变化不大,现今中国人仍然读得懂孔子。诚然,由于长期传承,孔子的许多话语已经深深融入汉语,以引言、警句、转用语等多种形式在现代语言中成功“再现”。然而,越过这些沉淀在语言中的例子,深入到《论语》本身的海洋,任何一个当代人都会发现,在大部分情况下,如果没有专家的细致指导,读《论语》寸步难行。尤其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各种各样的阐释相互叠加,一句原文有多种解释。而在最后的翻译定稿中,即便译者可以在注释中加入其他解释,正文也只能选用一种。这要求译者在统一语气、文风、思想、上下逻辑等基础上,最终负责任地使用一种解释,并用外语准确表达。
因此,翻译《论语》,首先要学习《论语》,把各种版本都拿来读。在字里行间看出一段一段的基本含义,直到一种能够说服自己的意义从中浮现。这是一种历史的穿越,需让各个时代的解释像地质层般清晰展现,然后进行挑选,将它们与《论语》本文中一些意义较为浅显明确、无需阐释的语句尽可能“无缝连接”。换句话说,最能进行无缝连接的解释,在上下文中最具逻辑性和说服力,这便是最佳选择。这是译者“深度学习”的结果,也是译者真正的“责任制”:一个译者署名时,最重要、最需担负的责任不仅是语言的准确或语法的正确,更是译文内在逻辑的合理性。说到底,这是译者应起码具备的能力。
译者的理想境界是成为创作者
于是,译者成了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高度责任人。客观,因为译者同时是学习者,必须学习尽可能客观的知识;主观,则因为译者需以全部感性、理性和理解做担保,做出如鲁迅“拿来主义”中“拿来”的决定。这是具有高度责任感的选择。所以,译者的理想境界就是同时成为作者,或译作创作者之一。
我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合著,并由我翻译成中文的诗集《唐诗之路》就是这种实践的成果。我们都不是唐诗专家,但都有阅读唐诗的经历和对唐诗的领悟,我相信自己对唐诗的理解高于许多国外汉学家和译者。因此,我为勒克莱齐奥的创作做了“担保”,这是一种道德性、知识性的责任担保。作为世界知名作家,勒克莱齐奥作品的文学空间辽阔深远,他从小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尤其对唐诗青睐有加。因此,他对唐诗的理解也具有广博性。他将唐诗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中,认为唐诗居于世界文学巅峰。同时,他对唐朝诗人的理解也从大处着眼,在抓住根本性特点后大笔简化。
我将法文诗集的名字定为《诗歌的河流将奔腾不息》,而中文名定为《唐诗之路》。河流与路,一为水,一为土。诗歌长流永不停息,与唐诗之路永远不止的意义相等,同样表达了时间的延续性,以及诗歌创作作为一种文化所具有的历史传承与变化进程,这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理论意义上的“绵延”。在具体诗句的翻译上,我阅读各种专家解释,运用翻译《论语》时的方法,提取一种自己觉得最为可用的含义译成法语。唯一的差别是,《唐诗之路》的翻译可以随时经受勒克莱齐奥和法国出版社编辑的检验。事实上,精通英语的勒克莱齐奥从唐诗英译本出发,将许多诗歌译成法语。但经过对照,他与编辑都选择了我从中文直译为法文的版本,因为它们更“生动、饱满”,“完全是另一种气象”。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责任担当
多数情况下,译者并非真正的“内容”专家。老一辈翻译家,如傅雷,往往与原作者进行大量书信往来,渐渐弄明白一些不懂的东西;或跟随一位外国导师,研究一种思想、一位作者后再去进行翻译。这说明即便是“业内的专业译者”,也要经过“深度学习”,只不过这种“深度学习”的过程,在翻译之前就已完成。反言之,许多译本不合格的原因在于人们误以为翻译有秘诀,一旦掌握,就什么都可以翻译。
假如有“专业译者”,应是最善于学习——而且是“深度学习”——的译者。所以,译者越具备谦卑的心态,就越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越具备责任心,在道德和知识层面勇于担当,一部译著的价值就越高。艺术大师安格尔曾留下一句神秘的话,令人回味无穷:“素描是艺术的道德担当。”同样,翻译是文化交流的责任担当。这对翻译工作者提出极高要求,译者需要不断进行“深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唯有达到这一层次后,译者才能成为真正的“媒介”和坚实的桥梁,成为不同文化的深度学习者和“摆渡人”。无论翻译古代经典还是新人新作,一个真正的译者都在为一种文化中具有奠基意义和象征意义的作品寻找最佳“出口”,从而让读者感受到文化的博大,及其在当今世界中全新的力量。
董强,1967年生,开云app体育 博雅特聘教授、燕京学堂院长、法语系主任。2009年—2014年担任傅雷翻译出版奖评委会主席,2015年至今担任该奖组委会主席,并曾担任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评委等。曾获法兰西学院颁发的“法语国家联盟金奖”。主要译作有中译法作品《论语》《黑骏马》等,以及法译中作品《感觉的逻辑——德勒兹论培根》《小说的艺术》《乌合之众》等。
本文原载于2022年3月20日《人民日报》。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