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碧华:司法改革燃灯者

人物简介:邹碧华,汉族,江西奉新人,1967年1月出生,1984年考取开云app体育 ,后在北大完成本硕博学业。1988年7月参加工作,1999年5月入党。曾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民二庭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2014年12月10日,邹碧华同志在工作中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年仅47岁。由于在司法领域的突出贡献和巨大的榜样模范力量,在去世后被追授“全国模范法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邹碧华

2014年12月10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在赴徐汇区法院参加司法改革座谈会途中突感不适,因抢救无效,生命定格在了47岁。

这一天晚上,微信朋友圈上,来自法官、律师、司法,甚至政法圈外的人都在传播邹碧华离世的消息,他们用这样的方式默默缅怀着这个不平凡的生命。

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邹碧华担任法官22年,先后参与审理过社保基金追索案、房屋维修基金案等一系列大案要案,他依法公正审理每一起案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守护好司法最后一道防线。他尊重保障律师权益,组织制定了《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推动律师诉讼服务平台建设,受到律师界的广泛好评。

担任上海市高院副院长后,他在全国法院首创案件权重系数理论,亲自设计多项审判管理评估指标,为进一步健全科学评估体系突破瓶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司法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上海法院是中央确定的首批试点单位之一。上海市高院党组确定他为司法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兼司法改革办公室主任,他勇挑重担、不畏困难,开创新的工作,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司法改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鞠躬尽瘁,倒在了司法改革的征途中。

就在去世前一天,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上线运行,这一服务平台包括查询、提交、申请、建议、交互五大功能,涵盖律师参与诉讼的各个专项流程。律师可在线申请立案,缴纳诉讼费,完成立案所有流程。

邹碧华毕业于北大法律系获博士学位,作为高院副院长,他分管司法改革、网络信息化等;他还是上海财经大学的兼职教授;经常有学校邀请他去讲课。因为他学者型法官的才华和公正不阿的性格,有人写文章评价说,“当法官当如邹碧华”。

博士期间的邹碧华与妻子和儿子在未名湖畔合影留念(图源:《邹碧华传》)

邹碧华的追悼会上,上海市高院院长崔亚东说,“法官当如邹碧华”是各界人士对他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品质的最佳注解。邹碧华离世后,近万人在网络上献花、点烛,超过十万人参与留言讨论。“燃灯者邹碧华”“学术与口碑皆好”“他以一个法官的身份赢得了整个法律圈的尊敬”等,已被大家称为“邹碧华现象”,如此哀荣,实属罕见。

争取每一分钟工作学习

在邹碧华的同事看来,他始终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曾在长宁法院信访办工作的滕道荣还记得,2008年邹碧华刚到长宁法院,就提出了一系列管理涉法信访这一“老大难”问题的创新之举。在邹碧华的主持下,长宁区法院自主开发了信访统计软件,每天录入相关信息,分类管理,邹碧华每天登录查看。滕道荣说:“他自己要做到工作心里有数,而不是听汇报。”

在上海长宁法院担任院长期间,邹碧华坚持每天亲自阅批群众来信,曾在短短四个月内阅批各类群众来信106封;他坚持每周四接待来访群众;坚持利用周末或下班时间上门看望老上访户,进行有针对性的化解工作。只要有时间,他就亲自阅看卷宗、亲自研判案情、亲自主持制定化解方案、亲自推进落实化解措施。

在一起上访案件中,邹碧华先后两次接访上访人员刘某,从法律上对案件的审理和执行进行阐明,从政策上对其行为进行教育疏导,从人道上对其在四川家乡因遭遇地震致生活困难表示关怀,最终使刘某心服口服、息诉罢访。

2008年8月9日,邹碧华冒着盛夏高温到上访人员章某家中下访,从案件到人生,边倾听边开导边教育,一聊就是五个小时,直到下午两点多钟仍饿着肚子。正是这次上门下访,打开了章某的心结,赢得了她对法院的信任。

2009年2月3日,时任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的邹碧华在接待起诉当事人(来源:新华社)

即使工作再忙碌,邹碧华也要留出时间来学习。在他当审判长时,开庭之前会先阅卷宗,对争议焦点要有所预判,避免重复开庭。每天中午12时30分到1时30分,晚上6时30分到7时30分负责接待。这样就有整个晚上的时间来读书。“就像邹院长说的,学习的时间一定能挤出来。”市高院信息处处长曹红星还记得,有一次去北京开会,因大雨航班无法起飞,折腾了一天,所有人都在焦虑、抱怨,邹碧华却说:“正好利用这段时间来看看书。”

把当事人当成亲人

邹碧华在长宁法院时,经常走访当事人。有一个当事人,孩子因为输血感染艾滋病去世。大年三十的下午,邹碧华就会叫上同事一起登门看望。“孩子走了,我们都是你们的亲人,有什么困难尽管说。”打了几年交道,当事人把他当作知心朋友。临去高院工作,他还不忘关照同事:“这户人家孩子没了,要经常去关心。”

一年夏天,正是8月酷热,邹碧华去走访一位上访的当事人。40多度的高温,上午9点半进去,下午两点出来,在当事人家中水也不肯喝一口,几个小时的劝导,终于让当事人释怀,案件成功化解。

邹碧华在海事法院介绍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设情况(来源:人民网)

邹碧华常说,法官要找到一把既解“法结”又解“心结”的钥匙。既要有对公正司法的执着追求,也要有尊重生命与人格、情法交融的人文情怀。

上海高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余冬爱记得,2002年,自己第一次主审的案件就是邹碧华担任审判长。“我就相信你能行,不过对律师的人文关怀意识还需再强些!”庭后,邹碧华说。今年8月见面时,邹碧华还对他说:“要关心每一个同事,让每个人都有进步,感受到温暖!”

出生在江西奉新县的一个小山村,从小和外婆一起在乡下生活的经历,让邹碧华格外关切他人悲喜。因为外婆是个哑人,邹碧华比其他孩子开口要晚,也因此学会了读懂别人无言的表达。一段手语、一个表情或者一个细微动作,他立即明了。多年法庭实务中,邹碧华深知“法庭上的心理学”的重要性。“在司法为民的大背景之下,将心理学方法科学地应用于整个司法过程中,法官对案件的处理将不再仅限于生搬硬套法律规则,漠视人性与世情,而是有针对性地对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和法律释明。”邹碧华说。

邹碧华生前的最后一条朋友圈 (来源:澎湃网)

2014年12月14日,上千人从各地自发来到上海为邹碧华送行,一位老人带着10岁的孙子小铭前来泪别。5年前,身患白血病的小铭被亲生父母狠心抛弃。爷爷奶奶无钱给孙子看病,来到长宁法院立案大厅,要以小铭的名义起诉他的亲生父母,索要抚养费为小铭治病。

当时,还没有未成年孩子告亲生父母的案例,因此法院迟迟没有立案。时任长宁区法院院长的邹碧华得知后,带着长宁法院少年庭法官们开了两天的会,研究法条,决定立案。最终,小铭父亲将名下房产划归小铭作为治病的医药费,小铭才坚强地活了下来。

“当年没有邹伯伯,我也活不到现在。”送走了尊敬的邹伯伯,小铭的眼泪不停地流下来。

(本文刊载于人民网,原标题为“一个法官的哀荣 追忆上海高院副院长邹碧华”)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