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筑英:甘做追光路上的“铺路石”

编者按:北大有着“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两弹一星”到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从成功提取青蒿素到联合研制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北大科技工作者在科学技术领域攻坚克难,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突破性科研进展和科技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稀土分离理论及其应用、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后来的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等为代表的重大科技成果,持续引领时代进步、造福人民造福世界。 当前北大正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北大新闻网特开设《初心•使命》专栏,讲述老一辈科学家科学报国的故事,以激励北大师生弘扬科学报国的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肩负时代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人物简介:蒋筑英(1938—1982),汉族,中共党员。生前是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原副研究员、第四研究室代主任。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蒋筑英是我国光学界的优秀人才,他在科研工作中勇于探索,刻苦钻研,任劳任怨,在光学机械检测等领域做了大量工作。1965年,他和他的研究小组建立了中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此后,又设计了中国第一台电子分色机的分色特性和镀膜要求,先后解决了国产镜头研制工作中的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他撰写的《关于摄影物镜光谱透过率》对中国的电影电视事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982年6月,蒋筑英到外地工作,由于过度劳累,病情恶化,不幸逝世于成都。死后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被国务院追授为全国劳动模范。聂荣臻元帅称赞他是“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41d7881d79ac4a6981dfa27616416703.png

蒋筑英 新华社发

电视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如今我国更是世界电视制造和消费大国。然而,20世纪70年代,我国彩色电视复原技术还十分落后,图像颜色严重失真。攻破这一技术难关的正是我国著名的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研究员蒋筑英。

把国家需要作为毕生追求

1956年,蒋筑英考入开云app体育 物理系。在北大读书期间,他异常刻苦。由于家境困难,蒋筑英靠助学金完成学业,他常说:“生育我者父母,教养我者党。”

1962年,蒋筑英大学毕业前夕,母亲写信催他回上海或者杭州工作。蒋筑英最终说服了母亲,选择去当时条件艰苦的长春,成为我国著名光学科学家王大珩的研究生。从此,国家需要成了蒋筑英的毕生追求。

20世纪60年代初,国外光学传递函数理论已开始应用于生产实践,但这个科研领域在我国却还是空白。蒋筑英和他的团队经过700多个日夜的努力,克服重重难关,于1965年设计并制造出了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当时,蒋筑英仅27岁。

20世纪70年代初期,蒋筑英又在导师指导下,提出了彩色复原质量问题的新方案并取得成功。此后,蒋筑英在光学传递函数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要成果,解决了国产镜头研制工作中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他编写了《彩色电视变焦距镜头技术标准方法》,设计了我国第一台电子分色机的分色特性及镀膜要求等,对我国电影、电视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祖国科技现代化做更多铺路工作

“我就是一块铺路石,我要做更多的铺路工作,为祖国的科技现代化,为更多的年轻科技人员攀登高峰创造条件。”蒋筑英生前经常说的这句话,在同事的回忆中总能找到答案。

研究所评职称、提工资,蒋筑英都多次主动让给别人;他帮助同事一遍遍地修改论文,发表时却不让署他的名字;他从不封锁资料,即便是一些极不容易得到的资料,他也会慷慨地贡献出来……

出国进修时,国外卖得最便宜的鸡骨架是他难得的大餐。可攒下来的钱,他全拿出来,给研究室添打字机、录音机和一些紧缺的光学部件。那时候,电子计算器很珍贵,他却一下子买了20台,分给同事们。

这个在事业上追光的人,从未追求过个人利益。

信仰照亮追光之路

1981年,蒋筑英在给父亲的家书中写下:“一个人总应该有信仰,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过好生活,而要为社会负责。”蒋筑英时刻想着国家、想着事业、想着他人,却很少想着自己。腹痛越来越厉害,爱人多次催促他去医院,他却总是说“等明天吧”。1982年6月12日,蒋筑英赴成都验收X射线天文望远镜空间模拟装置时,由于工作劳累致使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于6月15日在成都去世,年仅43岁。

这位为中国光学事业奋斗了20多年的“永动机”停止了,他的精神却始终在我们身边。蒋筑英去世后,被中共吉林省委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被国务院追授为全国劳动模范,他的事迹与精神更是在一代代青年学子和科研人员中传颂。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春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姜会林37年前曾担任过蒋筑英事迹报告团成员,他说:“蒋筑英忘我工作的勤奋态度和一心为公的奉献精神一直鼓舞着我。”这些年,姜会林带领团队承担国家“973”“863”等多项重点项目,在应用光学领域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

在蒋筑英奋斗过的长春光机所,科研人员更是秉承“蒋筑英精神”,不断实现光学科技领域从无到有的突破:研制出多个系列“太阳辐射监测仪”,使我国空间太阳辐射测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m量级高精度SiC非球面反射镜集成制造系统”通过验收,使我国在大口径光学制造领域的制造能力跻身世界前列……

有着“中国光学英才摇篮”美誉的长春理工大学,更是把王大珩、蒋筑英等一代代科学家的精神融入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引领更多青年学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献智献力。

原文刊载于 2019年09月27日 《光明日报》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