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蒙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职务:国家卫生健康委生育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
教育工作经历
03/2024 -至今 开云app体育 生育健康研究所,长聘教授
11/2019~03/2024 开云app体育 生育健康研究所,长聘教授、所长
06/2016~10/2019 开云app体育 生育健康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05/2008~05/2016 开云app体育 生育健康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08/2006~04/2008 开云app体育 生育健康研究所,研究员
11/2001~12/2003 美国哈佛大学研修营养流行病学
08/1999~07/2006 开云app体育 生育健康研究所,副研究员
08/1998~07/1999 开云app体育 生育健康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08/1995~07/1998 原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
10/1991~07/1995 原卫生部借调、悉尼大学访问学者、内蒙古卫生厅项目技术负责人
08/1988~09/1991 内蒙古妇幼保健院,院办副主任、计算机室主任
08/1985~07/1988 原同济医科大学,卫生统计学,硕士
09/1980~07/1985 包头医学院,公共卫生,学士
教学科研简介
团队主要研究领域为生殖与围产流行病学、妇幼卫生大数据的开发与利用。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科技部、国家基金委课题,多项国家卫健委和国际组织课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如JAMA、BMJ、JAMA Internal Medicine、CMAJ和中华医学杂志等。主讲《流行病学现场实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生课程,讲授《流行病学》本科生课程。兼任《中国生育健康杂志》主编,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环境与生育健康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生育力保护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产科专业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
生殖与围产流行病学;生育健康大数据研究
代表性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剖宫产术中钳夹脐带时间对子代血红蛋白、产妇失血等健康结局的影响研究,2022-2025,进展顺利,项目负责人
(2)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展中国家妇女儿童叶酸等营养情况调查,2020-2022年,结题,项目负责人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剖宫产时捋挤脐血与婴幼儿铁缺乏相关健康结局的随机对照研究,2016-2020年,结题,项目负责人
(4) 国家科技部,高龄产妇妊娠期并发症防治策略研究,2016-2021年,结题,课题负责人(非首席)
(5) 国家卫生健康委,两纲指标研究,2019年,结题,项目负责人
(6) 国家卫生健康委,生育政策调整与孕产妇和出生人口相关情况研究,2017-2018年,结题,项目负责人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孕妇要求剖宫产与儿童代谢综合征的队列研究,2013-2016年,结题,项目负责人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聚氰胺污染奶粉所致肾结石儿童的随访观察及肾脏损害机理研究,2011-2013年,结题,项目负责人
(9)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孕期增补叶酸、铁和多种维生素预防孕期、产时、产后和婴儿期不良结局的随机对照研究,2006-2012年,结题,项目负责人(非首席)
10篇代表性论文(*通信作者,#共同第一作者)
(1) Li HT, Hellerstein S, Zhou YB, Liu JM*, Blustein J. Trends in Cesarean Delivery Rates in China, 2008-2018. JAMA. 2020;323(1):89-91.
(2) Li HT#, Xue M#, Hellerstein S, Cai Y, Gao YQ, Zhang YL, Qiao J*, Blustein J, Liu JM*. Association of China’s universal two child policy with changes in births and birth related health factors: national, descriptive comparative study. BMJ. 2019;366: l4680.
(3) Liao Z, Zhou Y, Li H, Wang C, Chen D, Liu JM*. The Rates and Medical Necessity of Cesarean Delivery in the Era of the Two-Child Policy in Hubei and Gansu Provinces, China. Am J Public Health. 2019;109(3):476-82.
(4) Li HT, Hellerstein S, Kang C, Trasande L, Gao Y, Zhang Y, Luo S, Zhou YB, Qiao J*, Blustein J, Liu JM*. The number of births in China in 2015: policy meets superstition. Science Bulletin. 2018;63(19):1235-7.
(5) Li HT#, Luo SS#, Trasande L, Hellerstein S, Kang CY, Li JC, Zhang YL, Liu JM*, Blustein J. Geographic variation and temporal trends in cesarean delivery rates in China, 2008-2014. JAMA.2017;317(1):69-76.
(6) Blustein J, Liu JM*. Time to consider the risks of caesarean delivery for long term child health. BMJ. 2015;350:h2410.
(7) Li HT, Trasande L, Zhu LP, Ye RW, Zhou YB, Liu JM*. Association of cesarean delivery with anemia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in 2 large longitudinal Chinese birth cohorts. Am J Clin Nutr. 2015;101(3):523-9.
(8) Liu JM*, Mei ZG, Ye RW, et al. Micronutrient supplementation and pregnancy outcomes: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China. JAMA Internal Medicine. 2013;173:276-82.
(9) Liu JM*, Ren A, Yang L, et al. Urinary tract abnormalities in Chinese rural children who consumed melamine-contaminated dairy products: a population-based screening and follow-up study. CMAJ. 2010; 182:439-43.
(10) 张媛,周玉博,李宏田,高燕秋,张亚黎,罗树生,康楚云*,刘建蒙*. 1996至2015年中国住院分娩率的变化趋势.中华医学杂志. 2017;97(17):1337-42.
团队工作进展
过去二十多年间,我带领团队围绕妇儿与生育健康领域重要问题开展学术研究,主要聚焦孕期营养对母婴健康结局影响、剖宫产流性特征及其对子代健康影响、生育政策效应监测与评价等三个方向。此外,还针对三聚氰胺污染奶粉、新冠疫情等公共卫生问题做了些工作。典型工作如下:
(一)孕期营养与母婴健康结局
营养因素可干预性强,其对母婴健康影响始终是学术研究热点。除了叶酸以外,孕期是否需要补充铁剂或其他微量营养素作为产前预防措施在本世纪初期尚不明确。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团队与美国疾病预防控控制中心合作开展了全球最大的基于个体随机分组的孕期补充复合微量营养素预防不良妊娠结局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研究从2006年5月至2009年4月在中国北方5县招募了18775名无贫血或轻度贫血的初产妇,随机分配到每日叶酸(400μg)(对照组)、叶酸-铁(30mg)或叶酸、铁和13种其他维生素和矿物质组,从妊娠20周前开始服用直至分娩结束。研究主要结局是围产期死亡率,次要结局包括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率、早产、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妊娠期血红蛋白浓度和贫血。研究发现与每日单纯增补叶酸相比,补充铁-叶酸(不论是否含有其他微量营养素)并不会影响围产期死亡率,对除了妊娠晚期贫血以外的其他不良母婴结局也无显著影响(JAMA Intern Med. 2013;173(4):276-82)。研究结果为我国孕产期保健实践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也被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引用,为制定全球指导意见贡献了中国证据。此外,还带领团队围绕含低乳糖和益生菌的部分水解配方配方粉等开展了人群干预试验,评价了其对婴幼儿胃肠功能的影响(Nutrients. 2023;15(6):1313; Nutrients. 2021;13(10):3371);围绕孕前体重和孕期增重对妊娠结局影响开展了系列研究,为论证孕期营养与妊娠结局因果关系提供了有力证据(Paediatr Perinat Epidemiol. 2015;29(3):232-40; Obesity. 2019;27(6):1030-1036; Br J Nutr. 2019;122(3):352-359; 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 2021;13:100207)。
(二)剖宫产流性特征及其对子代健康影响
剖宫产术是挽救母婴生命重要技术,剖宫产率过低不能满足医学需求,但率过高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为解决我国长期缺乏剖宫产流性特征权威数据这一问题,带领团队利用2008-2014年全国层面分娩方式数据,深入研究了我国剖宫产率时空分布特征,发现2008年全国平均剖宫产率仅约29%,2014年为34.9%,这一数据对于宏观把握中国剖宫产现状有重要意义。还发现不同特征区县剖宫产率变化趋势迥异,2008年剖宫产率较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剖宫产率呈稳步上升趋势,这肯定了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强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农村地区住院分娩服务可及性等政策的成效,而2008年剖宫产率较高、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剖宫产率呈现下降趋势,这又体现了系列降剖举措的实施效果;特大城市剖宫产率下降趋势尤为明显,且剖宫产率下降并未引起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升高,这为其他高剖宫产率国家和地区制定降剖目标提供了依据。还发现不同省份、不同区县之间剖宫产率差异显著,剖宫产严重应用不足与明显超出医学需求并存,基于此提出亟需强化差异化政策,以缩小剖宫产率变差、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母婴健康(JAMA 2017;317:69-76)。后续带领团队再次分析了2008-2018年我国剖宫产率变化特征(JAMA 2020;323:89-91),相关结果为把握新时期我国剖宫产现状、研判未来形势提供科学依据,对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有较高参考价值。
随着剖宫产率较快上升,剖宫产对子代健康影响是学术研究热点。带领团绕围绕剖宫产与儿童超重肥胖、代谢综合征、贫血等开展了系列研究,包括队列研究、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动物实验以及统计模拟研究,提供了剖宫产影响子代健康的有力证据。2012年带领团队撰写了Letter to the editor(Am J Clin Nutr 2012;96:215-216),论证了剖宫产会增加子代肥胖风险,随后又开展了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综合9篇研究得出剖宫产会增加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Int J Obes 2013;37:893-899)。鉴于既往研究均未区分有医学指征剖宫产和缺乏医学指征的孕妇要求剖宫产,又带领团队进一步研究了孕妇要求剖宫产与儿童超重关联,发现孕妇要求剖宫产也会增加儿童超重发生风险(Pediatr Obes 2014;9:10-16)。此外,带领团队还发现剖宫产增加儿童贫血风险(Am J Clin Nutr 2015;101:523-529)以及代谢综合征部分组分异常风险(Nutr Metab Cardiovasc Dis 2019;29:775-82)。为论证剖宫产与子代健康因果关系问题,针对不同研究设计所得结果存在明显差异这一问题,近期开展了比较性Meta分析和统计模拟研究,发现队列研究的结果比同胞对照研究更可信(BMC Med 2023;21:348)。为排除混杂干扰,近期又开展了大鼠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剖宫产子鼠同阴道分娩子鼠相比,体重增长过快、甘油三酯等多个代谢综合征指标水平更高,而且高糖/高脂饮食会加剧剖宫产子鼠与阴道分娩子鼠代谢指标水平之间的差距(Pediatr Res 2024. DOI: 10.1038/s41390-024-03079-6)。此外,还开展了阴道菌群接种随机对照试验,发现阴道菌群接种对剖宫产婴幼儿肠道菌群整体结构、BMI和过敏风险指数无显著影响,但接种组婴儿与未接种组婴儿相比,出生时和6月龄肠道乳酸杆菌和拟杆菌水平升高趋势明显且6月龄肥胖风险显著降低(Am J Obstet Gynecol MFM. 2023;5(1):100793)。前述系列证据表明,剖宫产与子代多种疾病之间很可能存在因果关系。
(三)生育政策效应监测与评价
近年来我国人群生育力较快下降,生育问题是政府部门、学术同行和社会公众关注焦点。2015年是国家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第2年,有预测当年出生人口将增加200万左右,但实际出生人口却不升反降,引发对政策效果的担忧。带领团队系统分析了过去20余年出生人口时空分布规律,提出单独二孩政策遇羊年是出生人口不升反降主因,这一结论颠覆了既往认为并不存在羊年生肖避讳的主流观点,为科学判断单独二孩政策效应提供了直接支撑(Sci Bull 2018;63:1235-1237)。2016年全面两孩政策启动,出生人口增量及母婴重要特征变化情况备受关注。带领团队进一步开展了大数据实证研究,发现政策实施约9个月后效应开始显现,截至2017年底因政策累计增加出生约540万;与2016年相比,2017年第一孩生育数量有较大幅度减少,解释了政策虽然有效但出生总量未能逐年增加这一现象。还发现政策显效后经产妇及高龄产妇占比便开始上升,到2017年2月前后升至峰值,分别上升约9个百分点和6个百分点,但截至2017年底,出生人口增量及经产妇和高龄产妇占比均有下降迹象,基于此提出累积生育需求集中释放在经历上升期、平台期之后,可能已进入下降期的科学论断。该研究基于大数据实证分析回答了全面两孩政策所带来的人口增量问题,为科学研判政策效应及母婴安全形势提供了重要证据(BMJ 2019;366:l4680)。
未来重点工作
随着出生人口持续较快下降,健康生育问题受关注的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未来,我将继续带领团队开展生殖和围产流行病学研究,为政府决策和公共卫生干预提供高质量证据。
重点研究方向包括:
(1)人群生育力监测及影响因素和改善策略研究。
(2)孕期营养及产科因素与子代健康关系研究。
(3)妇儿与生育健康转化应用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