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田
职称: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职务:开云app体育
生育健康研究所所长
邮箱:lihongtian@pku.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
教育工作经历
08/2017-至今 开云app体育
公共卫生学院,生育健康研究所,副研究员
08/2012~07/2016 开云app体育
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博士
08/2015~09/2015 美国纽约大学瓦格纳学院,访问学者
08/2011~07/2017 开云app体育
公共卫生学院,生育健康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07/2010~08/2010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交流培训
08/2009~07/2011 开云app体育
公共卫生学院,生育健康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08/2006~07/2009 开云app体育
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硕士
08/2001~07/2006 华北煤炭医学院,预防医学,学士
教学科研简介
综合运用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实验研究和统计模拟研究,揭示影响人群生育健康主要问题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及预防控制策略,服务政府决策、临床保健实践以及相关产品研发评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卫生健康委课题以及企业合作项目多项,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多篇,包括JAMA、BMJ、Science Bulletin、BMC Medicine等期刊。主讲“SAS入门”和“SAS多变量统计分析”,讲授“流行病学”和“流行病学现场实验”、“健康数据科学”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现为北大医学-世喜母婴产品研发联合实验室主任、北大医学-阜阳妇儿临床转化研究联合实验室主任,全国妇幼卫生年报办公室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生育健康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妇幼健康标准专委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生育力保护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生殖免疫专业委员会等多个二级分会常委或副主委。
主要研究方向
生育健康交叉转化与实施科学
代表性科研项目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YFC2506800,常见精神心理疾病人工智能监测与诊断技术及平台建设,11/2023-10/2026,60万,骨干,在研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1000400,高龄产妇妊娠期并发症防治策略研究,07/2016-06/2021,68.16万,骨干,结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81701538,阴道菌群接种对剖宫产婴儿体质指数及过敏风险指数影响 的随机对照研究,01/2018-12/2020,20万,负责人,结题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课题,新生儿安全风险因素大数据分析与服务能力相关性研究,01/2023-12/2023,3万,负责人,结题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课题,开展孕产妇基本特征多源数据分析研究,01/2022-06/2023,8万,负责人,结题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课题,2020年度母婴安全形势动态分析研究,01/2020-12/2020,8万,负责人,结题
开云app体育 临床医学+X青年专项,双胎妊娠胎儿体格发育状况辅助评价系统研发,01/2021-12/2021,16万,Co-PI,结题
开云app体育 临床医学+X青年专项,产程中转剖宫产临床路径优化策略研究,01/2021-12/2021,7万,Co-PI,结题
横向课题,利用移动终端开展婴幼儿生长发育及睡眠和胃肠功能调查及相关研究,12/2018-12/2022,105万,Co-PI,结题
10篇代表性论文(*通信作者)
Li HT, Tang JL, Qiao J*. China's declining fertility rate. BMJ. 2024;385:q1000.
Yu HZ#, Wang XW#, Guo ZY, Lin Z, Zhou YB, Li HT*, Liu JM*. Association of caesarean delivery with offspring health outcomes in full-cohort versus sibling-comparison studies: a comparative meta-analysis and simulation study. BMC Med. 2023;21(1):348.
Li HT, Hellerstein S, Zhou YB, Liu JM*, Blustein J. Trends in Cesarean Delivery Rates in China, 2008-2018. JAMA. 2020;323(1):89-91.
Li HT#, Xue M#, Hellerstein S, Cai Y, Gao Y, Zhang Y, Qiao J*, Blustein J, Liu JM*. Association of China's universal two child policy with changes in births and birth related health factors: national, descriptive comparative study. BMJ. 2019;366:l4680.
Li HT, Hellerstein S, Kang C, Trasande L, Gao Y, Zhang Y, Luo S, Zhou Y, Qiao J*, Blustein J, Liu JM*. The number of births in China in 2015: policy meets superstition. Science Bulletin. 2018;63(19):1235-1310.
Li HT#, Luo S#, Trasande L, Hellerstein S, Kang C, Li JX, Zhang Y, Liu JM*, Blustein J. Geographic Variations and Temporal Trends in Cesarean Delivery Rates in China, 2008-2014. JAMA. 2017;317(1):69-76.
Li HT, Trasande L, Zhu LP, Ye RW, Zhou YB, Liu JM*. Association of cesarean delivery with anemia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in 2 large longitudinal Chinese birth cohorts. Am J Clin Nutr. 2015;101(3):523-9.
Li HT, Ye R, Pei L, Ren A, Zheng X, Liu JM*. Caesarean delivery, caesarean delivery on maternal request and childhood overweight: a Chinese birth cohort study of 181380 children. Pediatr Obes. 2014;9(1):10-6.
Li HT, Zhou YB, Liu JM*. The impact of cesarean section on offspring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t J Obes. 2013;37(7):893-9.
Li HT, Ye R, Achenbach T, Ren A, Pei L, Zheng X*, Liu JM*. Caesarean delivery on maternal request and childhood psychopathology: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China. BJOG. 2011;118(1):42-8.
团队工作进展
生不生?如何生?这是妇儿与生育健康领域两个基础性问题,也是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团队近年来围绕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典型工作如下:
(一)出生人口监测与生育政策调整效应研究
新一轮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包括2014年实施的单独二孩政策和2016年实施的全面两孩政策)是重大国家战略,也是学术同行和社会公众关注焦点。
2015年是国家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第2年,有预测当年出生人口将增加200万左右,但实际出生人口却不升反降,引发对政策效果的担忧。团队综合运用空间流行病学和时间序列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过去20余年出生人口时空分布规律,提出单独二孩政策遇羊年是出生人口不升反降主因,这一结论颠覆了既往认为并不存在羊年生肖避讳的主流观点,为科学判断单独二孩政策效应提供了直接支撑(Sci Bull 2018;63:1235-1237)。
2016年全面两孩政策启动,出生人口增量及母婴重要特征变化情况备受关注。团队利用双重差分及分段回归模型分析了我国大部分省份活产和分娩数据,发现政策实施约9个月后效应开始显现,截至2017年底因政策累计增加出生约540万;与2016年相比,2017年第一孩生育数量有较大幅度减少,解释了政策虽然有效但出生总量未能逐年增加这一现象。还发现政策显效后经产妇及高龄产妇占比便开始上升,到2017年2月前后升至峰值,分别上升约9个百分点和6个百分点,但截至2017年底,出生人口增量及经产妇和高龄产妇占比均有下降迹象,基于此提出累积生育需求集中释放在经历上升期、平台期之后,可能已进入下降期的科学论断。该研究基于大数据实证分析回答了全面两孩政策所带来的人口增量问题,为科学研判政策效应及母婴安全形势提供了重要证据(BMJ 2019;366:l4680)。
(二)中国剖宫产率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剖宫产过度使用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在亚洲9国调查显示,2007-2008年我国剖宫产率为46%,居亚洲之首,自此我国戴上了高剖宫产率的“帽子”,人民日报更是以“剖”出来的世界第一警示我国剖宫产率过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人口基数大、地域广、区域妇幼健康服务能力不均衡,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可能有偏。全国剖宫产率平均水平、省市县之间差异情况以及剖宫产率变化趋势缺乏权威数据。
团队利用2008-2014年全国分娩数据,综合运用空间流行病学和多水平数据分析方法,深入研究了我国剖宫产率时空分布特征,发现2008年全国平均剖宫产率仅约29%,2014年为34.9%,大幅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水平,这一数据对于中国摘掉剖宫产率世界第一的“帽子”,宏观把握中国剖宫产现状具有重要意义。还发现不同特征区县剖宫产率变化趋势迥异,2008年剖宫产率较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剖宫产率呈稳步上升趋势,这肯定了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强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农村地区住院分娩服务可及性等政策的成效,而2008年剖宫产率较高、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剖宫产率呈现下降趋势,这又体现了系列降剖举措的实施效果;特大城市剖宫产率下降趋势尤为明显,且剖宫产率下降并未引起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升高,这为其他高剖宫产率国家和地区制定降剖目标提供了依据。还发现不同省份、不同区县之间剖宫产率差异显著,剖宫产严重应用不足与明显超出医学需求并存,基于此提出亟需强化差异化政策,以缩小剖宫产率变差、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母婴健康(JAMA 2017;317:69-76)。研究被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网等报道,持续位居Web of Science高被引论文之列。
团队后续延续这一主题再次分析了我国剖宫产率变化特征,发现2008-2018年全国剖宫产率大体上呈现“先升后稳、稳后又升”的变化特点:2012年之前剖宫产率年均上升4.6%,2012至2016年大体平稳,2016年之后年均上升3.5%;特大城市、一般城市和农村地区变化趋势迥异,特大城市和农村地区剖宫产率差距由2008年的25.1%缩小至2018年的9.6%,缩小幅度超过60%(JAMA 2020;323:89-91)。相关结果为把握新时期我国剖宫产现状、研判未来形势提供科学依据,对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有较高参考价值。
(三)提供剖宫产与子代健康因果关系有力证据
随着剖宫产率较快上升,其健康效应引发广泛关注。剖宫产对产妇健康影响已有共识,对子代健康影响是学术热点。团绕围绕剖宫产与儿童超重肥胖、贫血等开展了系列研究,包括队列研究、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动物实验以及统计模拟研究,提供了剖宫产影响子代健康的有力证据。
2012年有学者基于3个出生队列6次随访数据发现剖宫产子代肥胖风险比阴道分娩子代高6%-3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团队汇总了该研究6次结果并提出剖宫产会增加子代肥胖风险(Am J Clin Nutr 2012;96:215-216)。团队随后又开展了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综合9篇研究得出剖宫产会增加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Int J Obes 2013;37:893-899),该研究被选为编辑推荐文章。鉴于既往研究均未区分有医学指征剖宫产和缺乏医学指征的孕妇要求剖宫产,团队基于较大规模队列进一步研究了孕妇要求剖宫产与儿童超重关联,发现孕妇要求剖宫产也会增加儿童超重发生风险(Pediatr Obes 2014;9:10-16),这一发现有重要公共卫生学意义和病因学价值。除了超重和肥胖,团队还发现剖宫产增加儿童贫血风险(Am J Clin Nutr 2015;101:523-529)。
既往针对剖宫产与子代健康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队列研究,二是同胞对照研究。令学术界困惑的是,两类研究结论明显不一致。前者多发现剖宫产增加子代多种疾病风险,后者多发现剖宫产与阴道分娩子代罹患疾病风险并无明显差别。哪个结论更可靠呢?既往几乎一边倒的认为,同胞对照研究更为可靠。鉴于同胞对照研究比队列研究更易受到分娩年龄混杂作用干扰,团队提出假设:在论证剖宫产与子代健康关系方面,同胞对照研究并不可靠。为证明这一假设,团队开展了比较性Meta分析和统计模拟研究,证实了同胞对照研究剖宫产对子代健康没有显著影响是分娩年龄混杂作用造成的假象,相对而言队列研究结果则更为可信(BMC Med 2023;21:348)。鉴于队列研究在证实弱关联因果方面的局限性,团队进一步开展了大鼠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剖宫产子鼠同阴道分娩子鼠相比,体重增长过快、甘油三酯等多个代谢综合征指标水平更高,而且高糖/高脂饮食会加剧剖宫产子鼠与阴道分娩子鼠代谢指标水平之间的差距(Pediatr Res 2024. DOI: 10.1038/s41390-024-03079-6)。
未来重点工作
拟继续围绕出生人口监测和新时期生育特征开展流行病学研究,为国家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继续围绕剖宫产等生命早期负性暴露对子代健康影响研究,包括深入论证因果关系并探讨相关作用机制。继续围绕重大生育健康问题开展多源大数据挖局利用研究,围绕妇儿与生育健康适宜技术开展转化应用研究,围绕母婴健康相关产品开展研发评价研究。
重点研究领域包括:
(1)出生人口监测和生育特征流行病学研究。
(2)剖宫产等生命早期负性暴露与子代健康因果关系、影响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
(3)妇儿与生育健康相关产品开发评价及适宜技术转化应用研究。